折衷主義
外观

折衷主義(英語:eclecticism)是指在途徑或操作運用上,以不同的理論、方法、風格,揀選其中最佳要素,應用在新的創作中。在藝術或建築批評的特定脈絡場合,意指挪借多種視覺資源來創作新作品。[1]
折衷主義建築
[编辑]折衷主義建築,即混合從以前的歷史風格的元素,企圖從過去的歷史傳統中導引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形式,使建築樣式的概念更加脫離建築本體而產生了多樣的發展[2]。折衷主義建築出現於19世紀後期,建築師尋求一種風格,使其能夠保留以前的歷史傳統,但創造出看不見的設計。 將過去存在的建築樣式進行混合和組合,從而實現了更具表現力的自由,並提供了無窮的靈感來源。所謂的復興式建築旨在精心模仿過去的風格,而折衷主義則有所不同,因為他的主要驅動力是創造力而非懷舊感[3]。
分布
[编辑]歐洲
[编辑]印度
[编辑]中國大陸
[编辑]
清末民初时期,折衷主义建筑主要通过教会传教、早期通商、民间传播等方式传入中国大陆。该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上海[5]、天津[6]、武汉、广州、哈尔滨等对外交流频繁的通商口岸城市,形成了众多融合多种建筑元素尤其是中国本土建筑风格的建筑作品。同时,中国大陆出现了一批受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影响的建筑师,代表人物包括梁思成、吕彦直、沈理源等。[7]
中国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建筑包括廣州的東亞大酒店(1914年)、 上海亚细亚大楼(1916年)、上海扬子大楼(1917年)、天津勸業場(1928年)等。
台灣
[编辑]總統府 (1919)、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1930)、臺北郵局(1930)、臺北公會堂(1936)、嘉義車站(1933)、臺南車站(1936)、舊臺北車站(1941)
古巴
[编辑]哈瓦那中央车站(1912)
相關條目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 藝術與建築索引典-折衷主義[永久失效連結]於2011年3月16日查閱
- ^ 林祺錦. 折衷主義建築形式的理念與發展. 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2020-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5).
- ^ Hamlin, T, 1952. "The Rise of Eclecticism in New York."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 11 (2), pp. 3–8.
- ^ 外滩第一楼:亚细亚大楼(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2013-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 ^ 品鉴上海那些奇妙的折衷主义历史建筑. 澎湃新闻. 2023-03-12.
- ^ 天津文物主题游径丨建筑博览之折衷主义特征建筑.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07-15.
- ^ 陈晓燕. 中国近代折衷主义建筑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 湖北美术学院. 2007-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