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字字形表
《
《字形表》嘅首位主編係時任副院長李學銘[1],佢收錄咗五千幾隻常用漢字做香港小學初中嘅教育參考字形,應用喺識字教育同教課書嘅楷書字,不過就冇限制宋、黑、圓體等各類字體點用,亦都唔係平時印刷字型嗰陣要跟嘅標準,只係套參考。
研訂歷史
[編輯]字形表喺1984年7月開始研訂,由當其時嘅香港教育署(之後改做教育局)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嘅教授李學銘同埋中文系嘅其他學者一齊搵同分析資料;至於審訂啲字嘅教育參考字形呢部分就俾咗多間院校嘅學者所組成嘅「常用字標準字形研究委員會」做。《字形表》最終喺1985年9月搞點,一年後,即係1986年9月就出版。
《字形表》揀常用字嘅準則係跟返香港教育署課程發展委員會〈小學中國語文科課程綱要〉(1980)嘅〈小學常用字表〉(2746字)同台灣教育部嘅〈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4808字)做參考。後來聽完參閱者反映,佢又再喺修訂本放多30幾隻常用字[2]。
《字形表》喺1990年、1997年同2000年重印嗰陣修訂得全面啲。1990年版由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嘅三位學者負責。到2000年,由於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已經變咗做香港教育學院嘅一部分,所以又變咗做香港教育學院中文系嘅三位學者(謝家浩、盧興翹、司徒秀薇)負責修訂,仲請咗喺理工大學中文同埋雙語學系做緊嘢嘅李學銘教授繼續擔任主編。
喺2003年,香港教育統籌局再委託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同雙語學系整返份俾小學教學用嘅字表同參考詞語表。跟住,研究人員就參考返自己整嘅《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現代漢語語料庫》嚟調整啲詞語範圍[3]。2007年香港教育局依據該研究成果出版《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共計收錄9706條詞彙、3171隻字,並响該書附錄收錄《常用字字形表》2007年修訂本,共計4762字。
去到依家,最新版係2012年修訂本,有埋粵音、官音同英文解釋。
版本
[編輯]《字形表》歷經多次修訂,包括:
| 年份 | 名稱 | 版本 | 字數 |
|---|---|---|---|
| 1985年 | 常用字標準字形芻議表 | 芻議版本 | - - |
| 1986年 | 常用字字形表 | 初版 | 4719字[4] |
| 1990年 | 常用字字形表(修訂本) | 第一次修訂 | 4759字 |
| 1993年 | 常用字字形表(九三年修訂本) | 非公眾出版 | 4759字 |
| 1997年 | 常用字字形表(九七年修訂本) | 第二次修訂 | 4759字 |
| 2000年 | 常用字字形表(二零零零年修訂本) | 第三次修訂 | 4759字 |
| 2007年 | 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 附錄 常用字字形表(二零零七年重排本)[5] | 首次電腦排版 | 4762字 |
| 2012年 | 常用字字形表(二零零七年重排本 附粵普字音及英文解釋) | 電腦排版獨立成書 | 4762字 |
2007年版本修訂爭議
[編輯]喺《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面世嗰陣,《字形表》原本嘅最新版本係2000年修訂本嘅。佢修正咗1993年版嘅一啲錯誤,令到好多大型出版社都跟返佢。
就例如「臽」部件,原本嘅《字形表》大多數第二筆都係用咗比較符合字源嘅寫法「橫鈎」而唔係「橫折鈎」,唯獨是個「陷」字有啲「缺陷」,喺1993年版到有啲似「橫折鈎」。不過,後尾啲出版社同2000年版嘅《字形表》都已經將字形改返做「橫鈎」。
不過,2007年版嘅《字形表》有啲「創新」。佢唔跟2000年、1997年嘅修訂,反而選擇時光倒流返去1993年版。並聲稱要繼續用有「缺陷」嘅「陷」字嚟將錯就錯咁改埋「閻、諂、焰、燄、餡」等等嘅字。呢個做法惹咗好多爭議出嚟。
另外,2007年版嘅《字形表》又私自修訂,不單止乜都冇說明,甚至乎違反埋以前咁多個版本嘅一向做法。就例如將原本啱字源嘅「𧶠」部件轉做「賣」。而且2007年版對「幣」字左上方部件嘅修改,都搞到佢同「弊、斃、撇」等等嘅字變得唔一致。
甚至乎《字形表》原編者李學銘都喺雷超榮書寫嘅《香港標準字形字典》裏面寫序言,批評《字形表》2007年版嘅製作人同出版人冇可能唔知道2000年修訂版嘅存在。佢嘅內容都仲係2000年版,不過就對《字形表》嘅原主編者嘅名同多次修訂過程隻字不提。咁係唔合理同唔啱出版常規嘅。
而李學銘都批評2007年版嘅某啲修訂冇理到《字形表》原本喺研訂字形嗰陣要維持返嘅學術性同紀律性。[6]
整嚟做咩
[編輯]呢個字形表係主要用嚟俾啲小學老師做字形參考嘅,咁啲老師就唔使因為異體字而唔知點算。不過,編輯者都多次喺《字形表》嘅一開頭同啲說明到強調佢只係一個手寫楷書同教科書楷書示範字嘅一個參考,並冇諗往樹立「正字」權威,所以任何老師都應該對常見嘅異體字採取寛容態度。(即係學生寫啲字,就算同字形表唔同都好,其實只要係常見異體字就得,老師唔應該打交叉、扣分或者迫學生改正。)
呢一個表公佈咗之後,喺1988年香港教育署發佈嘅《小學中國語文科課程綱要(初稿)》入面個〈小學常用字表〉同其他出版社都跟咗《字形表》嚟分別說明字形同出字典同教科書,所以見到呢個表對手寫教育都有一定嘅重要性。
但係平時嘅印刷同其他時侯就會因應場合、需求同原因而有機會唔跟字形表而用咗其他字形,例如傳承字形同「儷式與蒙納式」字形,而且都幾常見。
包含漢字
[編輯]同其它嘢有咩關係同分別?
[編輯]同《香港電腦漢字字形參考指引》嘅關係
[編輯]中文界面諮詢委員會(簡稱「中諮會」)喺2002年公佈咗《香港電腦漢字楷體字形參考指引》、《香港電腦漢字宋體(印刷體)字形參考指引》[7] 。《指引》參考咗2000年版《字形表》嘅字形,所以同《字形表》嘅寫法差唔多。不過,佢某啲部件同示範字形都係同2000年版《字形表》嘅字形有啲出入。
2016年,中諮會公佈咗《香港電腦漢字參考字形》[8]。佢喺字符層面上俾咗一個完整嘅電腦漢字參考寫法,具體咁講咗香港人習慣嘅字形形狀同埋比較咗香港參考字形、台灣業界習慣同台灣教育部寫法嘅分別。佢跟咗2002年個兩份指引(呢一節最開頭)嚟整,不過有啲字嘅寫法就改咗做參考2007年嘅《字形表》。不過,始終2007年《字形表》嘅部件差異係比2000年版大,而且有啲字形嘅修改亦都脫離咗香港市民同以前教育方面嘅習慣,所以《參考字形》都仲係傾向參考2000年嗰份嘅字形表爲主。
同臺灣標準比較
[編輯]《字形表》同台灣嘅正字標準「國字標準字體」有唔少都係一樣嘅。不過,佢哋喺考慮字形嘅理據性嗰陣都有唔少分別,就好似:
(倉頡輸入法喺台灣發明,所以有啲字用緊台灣寫法,導致學拆碼嗰陣可能會有啲唔就手。例如倉頡第三代個「隙」字(下面有講))
《字形表》比臺灣標準更加符合字理或者字源嘅例子
[編輯]- 裏:《字形表》個「裏」字比較符合古文字同隸楷構形,即聲符「里」喺形符「衣」入面。臺灣標準嘅「裡」字冇乜出現過喺古書到。
- 羣、峯:《字形表》個「羣」同「峯」比較符合《說文》嘅小篆構形。「峯」字可以見到個「山」字放咗喺「最高」處,指山頂,而臺灣標準就拎咗左右結構嘅通俗字「群」同「峰」。
- 黃:《字形表》裏面嘅「田」上面係出頭,即係「由」,佢比較接近甲金文的寫法。即使《說文》小篆上面都係出頭,臺灣標準個「田」就縮沙(即上面唔出頭),拎咗後期《說文解字》對呢一個字構造嘅解釋[9],不過之後已經比啲學者證明咗係錯嘅。「黃」字就好似啲人突起個肚咁鱷高個頭[10]。
- 巤:「巤」字上面原本係有頭髮嘅「囟」(即係「腦」字右下角),因為上面阻往所以冇咗「囟」嗰一小撇。《字形表》就係跟呢一個寫法,不過臺灣標準就錯誤咁寫咗個同讀音意思完全冇挐褦嘅「囚」。咁同字源唔夾。(不過香港個「竊字右邊「禼」都有呢個問題。-->
- 麪:《字形表》嘅寫法出現得早,係本字,連筆畫都少啲。臺灣標準為免「丏」同「丐」混淆,佢拎咗嗰俗字「麵」。(其實香港通常用「麵」歸多)
- 牀:原本個係字「爿」,後面加多咗個表意符「木」,變咗「牀」。《字形表》就用咗「牀」,而臺灣就揀咗個俗字「床」。(日文都係咁,不過日文「床」(ゆか)指地板)
- 肅:部首係「聿」,所以香港下底有兩橫,而臺灣得一橫。(不過香港都有啲人寫一橫)
- 隙:香港右手邊係「小日小」,而台灣係「小白小」。雖然呢兩個字喺古代都因為似樣而成日撈亂,不過如果睇返《說文解字》小篆同埋金文「虩」嘅左手邊嘅話,可以發現到「小日小」先至啱,而《說文解字》分析嘅字形同台灣個字都係錯。
- 幺:香港無論幾時都係個正字「幺」部件,而台灣就部首跟正字「幺」,自己嘅話就跟通俗字「 么」。
- 茲:香港無論幾時都係個正字「茲」部件(有誤,香港通常都係「兹」,例如「滋」),而台灣就部首跟正字「茲」,自己嘅話就跟通俗字「兹」。
「茲」,艸木多益也。「滋」,呢個字有水茲兩部份,即係水益也。「孳」,孳孳彶彶生也,從子茲聲。所以,草花頭「茲」先之啱。
- 電:正字下底係「电」,上面個楝穿。去到今時今日,台灣個「電」上面個楝唔穿,而香港《字形表》仲穿。(不過香港都有啲人唔穿)
- 吿、周、害:「告」喺《說文解字》嘅講法係:「牛觸人,角箸橫木,所以告人也。從口從牛。」經過學者嘅多番硏究,文字學界就主張呢一個字個形係「舌」字形,中間個楝伸長[11]。「周」字嘅篆文係「用」同「口」、「害」字嘅篆文係「宀」,下底再有「丯」同「口」,三個字個一楝都係出頭(突出嚟)。喺香港呢三個字個一楝都係突出嚟,即係保留咗個「舌」形。臺灣標準將個三個字內部變咗唔穿,即係「土」字形,搞到舌形斷裂,脫離字理。仲有啲字例如個「憲」字都有受牽連。
台灣標準比《字形表》更加符合字理或者字源嘅例子
[編輯]- 囪:「囪」係窗嘅象形,框裏面嘅係窗櫺,就好似現代人嘅窗花咁。臺灣標準係「囪」,取形正確;《字形表》取咗「夂」嘅俗體(即「囱」形),[12]令到個字形解釋唔到。「聰」、「總」等等嘅字就係受影響嘅例子。
- 臥:「臥」係指啲人瞓低。臺灣標準右邊寫做「人」;而《字形表》就用咗個「卧」字。
- 兌:「兌」上面係「八」。臺灣標準用「兌」,但係《字形表》就用咗個俗寫「兑」。
- 戶:戶有「門」嘅含意,上面用一撇更加似象形文字嗰陣嘅樣。台灣全部用「戶」,香港除咗個「所」字之外全部都係上面用一點,即係「户」,破壞咗個含意。
- 臺:有冇留意「台灣」同「臺灣」?「台」同「臺」本身係兩個冇挐褦(冇關係)嘅字,以前甚至乎「台」係讀做toi1(粵音),意思係「怡悅」咁解(依照《說文解字》)。以前喺商周嗰陣「台」係「以」嘅異體,後尾春秋嗰陣啲金文會就多咗個「口」少咗個「人」[13],不過都同「臺」字冇挐褦,淨係得個發音似。直到有啲後人用「台」字嚟假借個「臺」字,呢兩個字先開始連埋一齊,個「台」字嘅發音仲變咗做toi4(粵音)。用「臺」做偏旁嘅字,亦都會成日假借做「台」,就例如「檯」變做「枱」同埋「擡」變做「抬」。香港標準跟「台」,而台灣標準跟「台」同「臺」。
臺灣標準同《字形表》都唔符合字理或者係字源嘅例子
[編輯]注意:舊版嘅新細明體同某啲日本漢字反而啱,而且仲更符合字理或者係字源。
- 真:小篆寫做「眞」(金文有提及過「貝」、「𠂈」(倒人形,亦都係「顚」嘅原本版本)。佢嘅頂部以前係「匕」,依家變咗做「十」。
- 直:「直」個「目」上面有一楝,西周金文個一楝加多咗一點(之後再延展做橫)同埋「𠃊」。所以,傳承字形、日本字形同韓國字形個「直」字就更加符合字源。香港同台灣個「直」字反而解釋唔到。
- 具:原本個字係 上面一個「目」,即鼎嘅簡化(貝)再簡化(目)同下底一個「廾」。「鼎」係一種裝食物俾客人嘅嘢,[14]而「廾」係雙手,所以「具」字係準備咁解。(日文嘅具材指火鍋準備嘅食材)。日本用「具」字,比較符合字源;相反香港台灣個「具」字個兩棟連埋咗一齊,就冇咁符合字源。
- 令:原本嘅「令」,下面係「卩」,依家跟俗字,即係「令」。
- 按:呢個字日本(同韓國)就保留咗比較傳統嘅寫法。
- 青:傳承字應該係「靑」。注意底部嘅「円」形並唔係日本「圓」字嘅新字體。佢係個「丹」字,代表由丹青(顏料)所產生出嚟嘅草色。(日文有個「錆」字仲啱,佢係指生鏽(變色))依家個字(包括日本)變哂做「月」字底,唔啱字源,得返少數例如華康儷圓係啱嘅。
- 开:以前「开」部件係寫做「幵」嘅,不過依家中間分開咗個兩個「干」字合埋咗一齊變咗「开」。「研」、「妍」等等嘅字就係例子。
- 并:以前上面個一點係一撇。嗰陣時可以睇到兩個「亻」部件,指兩個人比兩橫連埋咗喺一齊;依家變咗「并」,令到「餅」同「併」等等嘅字被影響到。
- 臾:上半部份唔係「臼」,應該係代表雙爪嘅「𦥑」,即係最底個橫應該斷開。
- 査:形聲字,以前寫人做「木」同「且」聲,依家拎俗字「查」。
- 叱:《說文解字》曰(話):「訶也,從口七聲」。所以個字應該係「𠮟」而唔係「叱」,即係個撇應該係橫。
其它差異
[編輯]- 昷/𥁕 字旁:《字形表》係「日」同「皿」;台灣標準就跟咗《說文解字》變咗做「囚」同埋「皿」。
- 着:「着」字係喺宋朝嗰陣由「著」字分化出嚟。兩個字喺香港個《字形表》就繼續唔同意思(粵評:「着」係zoek6,「著」係zyu3),一般寫做「着」。至於台灣就跟隸辨、干祿字書、五經文字、龍龕手鑑、玉篇、廣韻、集韻、類篇、字彙、正字通呢一大堆字書,當「着」係「著」嘅俗字,所以標準跟返個「著」字。不過,無論邊個都好,始終「箸」先至係當初嗰個。
- 沉:《說文解字》冇講過嘅「沉」字,係由「沈」分化出嚟嘅。無論喺臺灣、大陸定係香港到,呢兩個字都有唔同嘅用途。「沈」嘅粵音係「審sam2」或者「尋cam4」,而「沉」嘅粵音係「尋cam4」。另外,大陸、香港個「沉」字右邊係通俗嘅「冗」,而台灣下底係「儿」。
- 妝:台灣《字詞表》同香港《字形表》用「妝」,而香港《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就用「粧」。「妝」由商代開始就係正字[15],而「粧」係近古俗字。
- 雨:「雨」嘅象形原本係四點同一個方向(即「雨」),表示往雨滴balabala咁跌落嚟。大陸同日本(韓國)都係用「雨」,反而台灣同香港用緊「雨」。
- 襃:《字形表》原本用「襃」,依家變咗做「褒」。
有關嘅書
[編輯]| 名稱 | 主編/編輯 | 印刷/出版 | 年份 | ISBN |
|---|---|---|---|---|
| 《常用字字形表》 | 香港敎育署語文敎育學院中文系 | 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 | 1986年 | |
| 《常用字字形表(修訂本)》 | 香港敎育署語文敎育學院中文系 | 香港:香港政府印務局 | 1990年 | |
| 《常用字字形表(1997年修訂本)》 | 李學銘主編 | 香港:香港敎育學院 | 2000年 | ISBN 9789629490034 |
| 《常用字字形表(二零零零年修訂本)》 | 李學銘主編 | 香港:香港敎育學院 | 2000年 | ISBN 9789629490409 |
| 《小學中文科常用字硏究報告》 | 潘慧如、康寶文主編 | 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語文中心 | 2003年 | |
| 《香港小學課本用字規範》 | 莊澤義 |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 2000年 | ISBN 9620418778 |
| 《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網上版 Wayback Machine嘅版面存檔備份)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 | 香港:教育局 | 2007年 | ISBN 9789628814404 |
| 《常用字字形表 二零零七年重排本附粵普字音及英文解釋》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 | 香港:教育局 | 2012年 | ISBN 9789888123933 |
| 《香港標準字形字典》 | 雷超榮 | 香港:執筆善導中心 | 2015年 | ISBN 9789889751388 |
參考
[編輯]- ↑ (依家走咗去做新亞研究所)
- ↑ 李學銘 (1989)。〈常用字字形表〉 (PDF)。《中國語文通訊》。原著 (PDF)喺2023-01-20歸檔。喺2022-12-25搵到。
{{cite journal}}: Unknown parameter|dead-url=ignored (|url-status=suggested) (help) - ↑ 〈「香港小學學習字詞研究」簡介〉。原著喺2022-12-26歸檔。喺2022-12-26搵到。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dead-url=ignored (|url-status=suggested) (help) - ↑ 2007年重排本嘅〈重排說明〉講成係4721字
- ↑ 〈重排說明〉稱修訂自1993年修訂本
- ↑ 見《香港標準字形字典》,作者:雷超榮,出版社:執筆善導中心,出版日期:2016年11月。
- ↑ 〈一套以部件做基礎嘅字形參考指引〉。原著喺2017-06-07歸檔。喺2017-07-17搵到。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dead-url=ignored (|url-status=suggested) (help) - ↑ 〈香港電腦漢字參考字形〉。原著喺2020-03-28歸檔。喺2017-07-17搵到。
{{cite web}}: Unknown parameter|dead-url=ignored (|url-status=suggested) (help) - ↑ 〈存档副本〉。原著喺2015-09-24歸檔。喺2008-10-17搵到。
- ↑ 董蓮池 (2005年)。《說文解字考正》。作家出版社。ISBN 9787506331579。原著喺2019-05-23歸檔。喺2014-11-22搵到。
- ↑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原著喺2022-04-05歸檔。喺2018-03-10搵到。
- ↑ 引用錯誤 無效嘅
<ref>標籤;無文字提供畀叫做字形表嘅參照 - ↑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原著喺2022-04-05歸檔。喺2018-03-10搵到。
- ↑ 〈漢語多功能字庫 Multi-function Chinese Character Database〉。原著喺2022-04-05歸檔。喺2018-03-10搵到。
- ↑ 〈小學堂字形〉。原著喺2021-05-15歸檔。喺2018-03-10搵到。
睇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字表
[編輯]- 香港中文網 Wayback Machine嘅版面存檔備份(2000年〈常用字字形表〉)
- 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 Wayback Machine嘅版面存檔備份,中英對照 Wayback Machine嘅版面存檔備份 (2012年〈常用字字形表〉,電子檢索版)
- SayJack Wayback Machine嘅版面存檔備份(〈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3171字)
- 《小學中文科常用字研究》 Wayback Machine嘅版面存檔備份(〈小學中文科常用字表〉,3000字)
筆順
[編輯]- 香港小學習字表 Wayback Machine嘅版面存檔備份 (根據「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設計的筆順學習網)
- Chinese Character Software:香港字形及筆順 Wayback Machine嘅版面存檔備份
- 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臺灣) Wayback Machine嘅版面存檔備份 (臺灣國字字體的筆順學習網)
電腦字體
[編輯]- 中文電腦字形參考指引 Wayback Machine嘅版面存檔備份(香港政府編訂的電腦漢字字體指引)
- 香港Freefonts計劃 Wayback Machine嘅版面存檔備份(「自由香港楷書」字體,按照香港人慣用字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