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 12
乘法 是四则运算 之一。乘法运算的本质,就是“同类累加 的简写形式”。
例如:
a
×
b
=
b
+
⋯
+
b
⏟
a
个 b
.
{\displaystyle a\times b=\underbrace {b+\cdots +b} _{a{\text{ 个 b}}}.}
a
{\displaystyle a}
和
b
{\displaystyle b}
都是本式的因数 (或称约数),其運算結果稱為積 。
a
×
b
{\displaystyle a\times b}
可以唸作「a 乘 b」(“a times b”)或「a 乘以 b」(“a multiplied by b”)。唸作「a 乘 b」时
a
{\displaystyle a}
是乘数,
b
{\displaystyle b}
是被乘数,即“
a
{\displaystyle a}
个
b
{\displaystyle b}
”。唸作「a 乘以 b」则相反,表示“
a
{\displaystyle a}
的
b
{\displaystyle b}
倍”。这种双意并非中文或者英文特有。乘数和被乘数的交替并不会影响乘法的结果。[ 1] [ 2]
乘法运算亦有其它形象理解:对于整数 乘法,可表现为将对象排列成矩形 陣列 ;对于实数 乘法,则可解释为计算矩形面积。同样地,运算结果不受边长测量顺序的影响。
在乘法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序列 乘积、向量 乘法、复数 及矩阵 运算等均对其进行了概念扩展。这些更高级的数学结构会以各自方式影响乘法的基本性质——例如矩阵乘法和某些向量乘法会呈现非交换性,复数乘法则会改变复数的符号。
首先,进入正题前,我们不妨来看两个生活中的例子:
买5个单价为3圆的冰激凌:由
5
×
3
=
15
{\displaystyle 5\times 3=15}
可得,需要支付15圆。
要搭一个3层高、每层4块积木的小塔:由
3
×
4
=
12
{\displaystyle 3\times 4=12}
可得,需要12块积木。
其次,数学和物理存在许多“累加关系”:
已知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下,某物体行进速度 为
v
{\displaystyle v}
,所用时间 为
t
{\displaystyle t}
,可得累计距离
d
=
v
×
t
{\displaystyle d=v\times t}
;
已知一个物体的密度 为
ρ
{\displaystyle \rho }
(假设密度均匀),体积 为
V
{\displaystyle V}
,可得其质量
m
=
ρ
×
V
{\displaystyle m=\rho \times V}
;
......
可见,在数学 ,尤其是在基本算术 中,乘法是加法的“快捷版” 。
乘法运算,指通过特定法则将两个或多个数结合生成积 的运算过程。其核心内涵包括:
同类累加的简写形式:表示将相同值的数进行连续叠加的运算(如
3
×
4
=
4
+
4
+
4
=
12
{\displaystyle 3\times 4=4+4+4=12}
)
比例 关系的量化 表达:当乘数非整数 时,可表示为原数的分数(小数)倍 (如
3
×
0.5
{\displaystyle 3\times 0.5}
表示
3
{\displaystyle 3}
的一半,
4
×
1
3
{\displaystyle 4\times {\dfrac {1}{3}}}
表示
4
{\displaystyle 4}
的三分之一)
維度 扩展的数学工具:在几何学 中,用于计算面积 (长
×
{\displaystyle \times }
宽)、体积 (长
×
{\displaystyle \times }
宽
×
{\displaystyle \times }
高)等空间度量
乘法可以用幾種方法表示。以下的式子表示“五乘以二”:
5
×
2
{\displaystyle 5\times 2}
5
⋅
2
{\displaystyle 5\cdot 2}
5
∗
2
{\displaystyle 5*2}
(
5
)
(
2
)
{\displaystyle (5)(2)}
古代常用的方法是將兩個數並排,沒有甚麼特別的符號來表示乘法。
以「
×
{\displaystyle \times }
」表示乘法,是由奥特雷德 于1618年最先引入,也是現在最流行的寫法。在计算机 领域,也有為方便鍵盤輸入而以小寫 英文字母 「x」替代「×」。
以「
⋅
{\displaystyle \cdot }
」表示乘法,如今已成为美国 [ 3] [ 4] 、德國 、法國 等國家[ 5] 的标准。其最早由托马斯·哈里奥特 于1631年出版的著作使用,但令這种用法影响深远的人是萊布尼茲 。
因為星號 「
∗
{\displaystyle *}
」是鍵盤 必備的符號,電腦 常用其表示乘號,这种用法起源于FORTRAN 语言。
代数 中,为方便书写,乘號常被略去(如
5
x
{\displaystyle 5x}
和
x
y
{\displaystyle xy}
)。但如果變數多於一個字母,则易令人混淆。同时如果只有數字,乘号则不应略去,如
5
×
2
{\displaystyle 5\times 2}
不會表示成
52
{\displaystyle 52}
。
累乘则用大写 希臘字母
Π
{\displaystyle \Pi }
(Pi )表示:
∏
i
=
m
n
x
i
:=
x
m
⋅
x
m
+
1
⋅
x
m
+
2
⋅
…
⋅
x
n
−
1
⋅
x
n
{\displaystyle \prod _{i=m}^{n}x_{i}:=x_{m}\cdot x_{m+1}\cdot x_{m+2}\cdot \ldots \cdot x_{n-1}\cdot x_{n}}
乘法运算的数学性质在不同定义 和數系 下具有多样性,以下是主要分类及详细说明。
交換律 :
x
y
=
y
x
{\displaystyle xy=yx}
結合律 :
(
x
y
)
z
=
x
(
y
z
)
{\displaystyle (xy)z=x(yz)}
分配律 :
x
(
y
+
z
)
=
x
y
+
x
z
{\displaystyle x(y+z)=xy+xz}
乘法單位律 :任何数乘以
1
{\displaystyle 1}
,都會等於該數本身,即
1
x
=
x
{\displaystyle 1x=x}
。此律可扩展至多項式 中的常数 项。
零元性质:任何數乘以
0
{\displaystyle 0}
,即是甚麼也沒做過,結果为零,即
0
x
=
0
{\displaystyle 0x=0}
。同样地,多个因數 中若含
0
{\displaystyle 0}
,积必为
0
{\displaystyle 0}
。
逆元 性质:非零数
a
{\displaystyle a}
的逆元(亦为其倒数 )为
1
a
{\displaystyle {\dfrac {1}{a}}}
,满足
a
×
1
a
=
1
{\displaystyle a\times {\dfrac {1}{a}}=1}
。
满足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复数乘法涉及模长 和辐角 的变化。
满足结合律和分配律,但不满足交换律,特殊矩阵(如對角矩陣 )除外。
对零矩陣 :所有元素为
0
{\displaystyle 0}
的矩阵,与任意矩阵相乘结果为零矩阵。
在模
n
{\displaystyle n}
下,乘法逆元存在当且仅当数与
n
{\displaystyle n}
互質 (如模质数时所有非零数均有逆元)。
两个数的乘法运算或积(这两个数可以是自然数 、整数 、分数 、实数 、复数 、四元数 等)的数学定义,相似而又各有特性。
兩個自然數
m
,
n
∈
N
{\displaystyle m,n\in \mathbb {N} }
,其乘積为:
m
n
=
n
m
=
∑
k
=
1
n
m
=
∑
k
=
1
m
n
{\displaystyle mn=nm=\sum _{k=1}^{n}m=\sum _{k=1}^{m}n}
這是将该整数自身重复相加若干次的簡写法。换言之:
m
n
=
n
m
=
m
+
m
+
m
+
⋯
+
m
⏟
n
个 m
=
n
+
n
+
n
+
⋯
+
n
⏟
m
个 n
{\displaystyle mn=nm=\underbrace {m+m+m+\cdots +m} _{n{\text{个 m}}}=\underbrace {n+n+n+\cdots +n} _{m{\text{个 n}}}}
长远来看,将乘法视为重复加法并不高效。因此,数学家归纳了从
1
{\displaystyle 1}
到
9
{\displaystyle 9}
的乘法结果,即九九乘法表 。
多个自然数相乘时,我们使用括号标明运算顺序。为避免过多括号,规定以下优先级规则:乘法始终优先于加法。例如在表达式
4
+
5
×
2
{\displaystyle 4+5\times 2}
中,应理解为
4
+
(
5
×
2
)
=
4
+
10
=
14
{\displaystyle 4+(5\times 2)=4+10=14}
,而非
(
4
+
5
)
×
2
=
9
×
2
=
18
{\displaystyle (4+5)\times 2=9\times 2=18}
。
當
x
{\displaystyle x}
是量 ,
y
{\displaystyle y}
是自然數 时,定義乘法递归 如下:
0
x
=
0
{\displaystyle 0x=0}
x
y
=
x
+
x
(
y
−
1
)
{\displaystyle xy=x+x(y-1)}
图中,笛卡儿坐标系 的蓝色区域表示乘积为正,红色区域表示乘积为负。
在数轴 上表示整数乘法时,可借助向量的方向与长度直观理解
整数 乘法推广自然数乘法至负数 ,符号规则为: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 相乘。
两个分數
z
n
,
z
′
n
′
{\displaystyle {\frac {z}{n}},{\frac {z'}{n'}}}
作乘法运算时,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
z
n
⋅
z
′
n
′
=
z
⋅
z
′
n
⋅
n
′
{\displaystyle {\frac {z}{n}}\cdot {\frac {z'}{n'}}={\frac {z\cdot z'}{n\cdot n'}}}
当且仅当
n
,
n
′
≠
0
{\displaystyle n,n'\neq 0}
时成立。
两个小数 作乘法运算时,可利用乘法交换律的特性进行计算。
例如,计算
43.1
{\displaystyle 43.1}
乘以
1.215
{\displaystyle 1.215}
时:
43.1
×
1.215
=
(
431
×
1
10
)
×
(
1
215
×
1
1
000
)
=
(
431
×
1
215
)
×
(
1
10
×
1
1
000
)
=
(
431
×
1
215
)
×
1
10
000
=
523
665
10
000
=
52.3665
{\displaystyle {\begin{aligned}43.1\times 1.215&=\left(431\times {\frac {1}{10}}\right)\times \left(1\;215\times {\frac {1}{1\;000}}\right)\\&=(431\times 1\;215)\times \left({\frac {1}{10}}\times {\frac {1}{1\;000}}\right)\\&=(431\times 1\;215)\times {\frac {1}{10\;000}}\\&={\frac {523\;665}{10\;000}}\\&=52.3665\end{aligned}}}
可见,两个小数作乘法运算时,先忽略小數點 ,计算两数小数点后数字的位数 之和,将两数视为整数相乘,最后在结果中从右往左数出与总位数相同的位数,并放置小数点。
又如,计算
3.15
{\displaystyle 3.15}
乘以
1.2
{\displaystyle 1.2}
时:
先计算整数部分相乘:
315
×
12
=
3780
{\displaystyle 315\times 12=3780}
再将小数点向左移动
3
{\displaystyle 3}
位:
3780
⇒
3.780
{\displaystyle 3780\Rightarrow 3.780}
(末尾的
0
{\displaystyle 0}
可省略,写作
3.78
{\displaystyle 3.78}
)
实数 乘法是前文乘法的推广,性质也相同。其核心在于:每个实数都是某有理数集 的上确界 。特别地,每个正实数是其无限小数 展开式截断 序列 的上确界,例如
π
{\displaystyle \pi }
是集合
{
3
,
3.1
,
3.14
,
3.141
,
…
}
{\displaystyle \{3,\;3.1,\;3.14,\;3.141,\ldots \}}
的上确界。
实数的一个基本性质是:有理逼近 与算术 运算(特别是乘法)相容。这意味着,若正实数
a
{\displaystyle a}
和
b
{\displaystyle b}
分别表示为集合
A
{\displaystyle A}
和
B
{\displaystyle B}
的上确界(即
a
=
sup
x
∈
A
x
{\displaystyle a=\sup _{x\in A}x}
,
b
=
sup
y
∈
B
y
{\displaystyle b=\sup _{y\in B}y}
),则两数乘积
a
⋅
b
{\displaystyle a\cdot b}
等于所有
x
∈
A
{\displaystyle x\in A}
与
y
∈
B
{\displaystyle y\in B}
的乘积项的上确界(即
a
⋅
b
=
sup
x
∈
A
,
y
∈
B
x
⋅
y
{\displaystyle a\cdot b=\sup _{x\in A,y\in B}x\cdot y}
)。具体而言,两个正实数的乘积等于其十进制 展开式逐项积 序列 的上确界。
对于涉及负实数的乘法运算,可通过符号法则简化处理:正负号的变化将上确界 转化为下确界 。很多人都通过柯西序列 构造实数,因为这种方法无需考虑四种可能的符号组合情况,从而简化了运算规则的推导过程。
复数 乘法可通过分配律 和虚数 单位性质
i
2
=
−
1
{\displaystyle i^{2}=-1}
进行运算。具体地,两个复数
(
a
+
b
i
)
{\displaystyle (a+b\,i)}
与
(
c
+
d
i
)
{\displaystyle (c+d\,i)}
作乘法运算时,展开过程为:
(
a
+
b
i
)
⋅
(
c
+
d
i
)
=
a
⋅
c
+
a
⋅
d
i
+
b
i
⋅
c
+
b
⋅
d
⋅
i
2
=
(
a
⋅
c
−
b
⋅
d
)
+
(
a
⋅
d
+
b
⋅
c
)
i
{\displaystyle {\begin{aligned}(a+b\,i)\cdot (c+d\,i)&=a\cdot c+a\cdot d\,i+b\,i\cdot c+b\cdot d\cdot i^{2}\\&=(a\cdot c-b\cdot d)+(a\cdot d+b\cdot c)\,i\end{aligned}}}
其中
i
2
{\displaystyle i^{2}}
替换为
−
1
{\displaystyle -1}
后,实部与虚部分别合并。
用极坐标系 表示复数
从几何视角理解,复数可表示为极坐标 形式:
a
+
b
i
=
r
⋅
(
cos
(
φ
)
+
i
sin
(
φ
)
)
=
r
⋅
e
i
φ
{\displaystyle a+b\,i=r\cdot (\cos(\varphi )+i\sin(\varphi ))=r\cdot e^{i\varphi }}
c
+
d
i
=
s
⋅
(
cos
(
ψ
)
+
i
sin
(
ψ
)
)
=
s
⋅
e
i
ψ
{\displaystyle c+d\,i=s\cdot (\cos(\psi )+i\sin(\psi ))=s\cdot e^{i\psi }}
此时,复数乘法可转化为模长 与辐角 的运算:
(
a
⋅
c
−
b
⋅
d
)
+
(
a
⋅
d
+
b
⋅
c
)
i
=
r
⋅
s
⋅
e
i
(
φ
+
ψ
)
.
{\displaystyle (a\cdot c-b\cdot d)+(a\cdot d+b\cdot c)i=r\cdot s\cdot e^{i(\varphi +\psi )}.}
其几何意义在于模长相乘(
r
⋅
s
{\displaystyle r\cdot s}
)、辐角相加(
φ
+
ψ
{\displaystyle \varphi +\psi }
)。
非负整数的乘法可通过集合论 中的基数 概念或皮亚诺公理 进行定义。基数理论通过集合 的势 (即集合元素的数量)定义乘法,例如,两个有限集合 的笛卡儿积 的势等于各自势的乘积。而皮亚诺公理体系则通过自然数的递归 定义实现乘法运算:设非负整数表示为自然数 ,其乘法可归纳定义为:
基例:对任意非负整数
a
{\displaystyle a}
,有
a
×
0
=
0
{\displaystyle a\times 0=0}
;
递推规则:对任意非负整数
a
{\displaystyle a}
、
b
{\displaystyle b}
,有
a
×
(
b
+
1
)
=
a
×
b
+
a
{\displaystyle a\times {(b+1)}=a\times b+a}
。
此定义通过数学归纳法 可证明满足乘法结合律、交换律等基本性质。
对于任意整数的乘法,需在自然数乘法基础上引入符号规则。例如,负整数乘法定义为:若
a
{\displaystyle a}
、
b
{\displaystyle b}
为自然数,则
(
−
a
)
×
(
−
b
)
=
a
×
b
{\displaystyle {(-a)}\times {(-b)}=a\times b}
,而
(
−
a
)
×
b
=
−
(
a
×
b
)
{\displaystyle {(-a)}\times b=-{(a\times b)}}
。这一扩展保持了乘法运算的代数结构一致性。
有理数乘法则通过分数形式定义:若
a
b
{\displaystyle {\dfrac {a}{b}}}
与
c
d
{\displaystyle {\dfrac {c}{d}}}
为最简分数 (
b
{\displaystyle b}
、
d
≠
0
{\displaystyle d\neq 0}
),则其乘积为
a
c
b
d
{\displaystyle {\dfrac {ac}{bd}}}
,分母通过集合论中的笛卡尔积构造,分子通过自然数乘法定义。此过程需验证运算的封闭性 与唯一性 ,例如通过交叉相乘 消去公约数 ,确保结果仍为最简分数。
实数乘法的定义依赖于有理数乘法的完备性。通过戴德金分割 或柯西序列 构造实数时,乘法运算被定义为极限 运算:若
{
a
n
}
{\displaystyle \{a_{n}\}}
和
{
b
n
}
{\displaystyle \{b_{n}\}}
为收敛 的有理数序列,则实数乘积定义为
lim
(
a
n
×
b
n
)
{\displaystyle \lim(a_{n}\times b_{n})}
。此定义需满足乘法与极限运算的交换性,并通过
ϵ
−
δ
{\displaystyle \epsilon -\delta }
语言 严格证明其合理性。
在群论 中,若一个集合在乘法运算下满足封闭性 、结合律 、存在单位元 且每个元素均有逆元素 ,则称其构成群结构 。这些公理构成了群的定义基础。
以非零有理数集为例,其乘法运算满足群的所有条件:单位元为1(不同于加法群的单位元0),每个非零有理数均存在乘法逆元,且乘法运算封闭(因为两个非零有理数相乘仍为非零有理数)。但需注意的是,零必须被排除,因其乘法逆元不存在。此例中的群为阿贝尔群 ,但群论中并非所有乘法群均为阿贝尔群。
考虑可逆方阵群:给定域上同维数的可逆 矩阵集合,其乘法运算满足封闭性(矩阵相乘仍为同维可逆矩阵)、结合律、单位矩阵作为单位元,且每个矩阵均有逆矩阵。然而,矩阵乘法不满足交换律(如
A
B
≠
B
A
{\displaystyle {AB}\neq {BA}}
),因此该群为非阿贝尔群 。
即使排除零元素,整数集 在乘法下也不构成群。原因在于除
1
{\displaystyle 1}
和
−
1
{\displaystyle -1}
外,其他整数均无乘法逆元。这一特性凸显了乘法群对逆元存在与否的严格要求。
群的乘号通常表示为点乘(
⋅
{\displaystyle \cdot }
)或直接省略不写。在描述群时,点乘符号常用于明确运算,例如非零有理数乘法群 可记为(
Q
{
0
}
,
⋅
{\displaystyle \mathbb {Q} \{0\},\cdot }
)。这种符号体系与加法群 (如(
Z
,
+
{\displaystyle \mathbb {Z} ,+}
))形成对比,体现了运算类型的差异。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乘法运算,是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初期 的伊尚戈骨 上的刻痕。划痕可能是计数符号,也可能只是为了方便抓握,或有其他非数学的目的。[ 6]
古埃及人 采用连续加倍法进行整数 和分數 的乘法运算,这一方法在《莱因德数学纸草书 》中有详细记载。[ 7] 例如,计算
13
×
21
{\displaystyle 13\times 21}
时,通过将
21
{\displaystyle 21}
依次加倍三次得到
42
{\displaystyle 42}
、
84
{\displaystyle 84}
、
168
{\displaystyle 168}
,再根据加倍序列中的对应项,得出
(
1
+
4
+
8
)
×
21
=
273
{\displaystyle {(1+4+8)}\times 21=273}
。
巴比伦人 使用六十進制 系统,其乘法运算与现代十进制 类似,但因
60
×
60
=
3600
{\displaystyle 60\times 60=3600}
种组合过多,他们通过制作包含前
20
{\displaystyle 20}
个基数 倍數 的乘法表 (如
n
,
2
n
,
…
,
20
n
{\displaystyle n,2n,\ldots ,20n}
及
30
n
,
40
n
,
50
n
{\displaystyle 30n,40n,50n}
)来简化计算,如
53
n
{\displaystyle 53n}
可通过
50
n
+
3
n
{\displaystyle 50n+3n}
的组合快速得出。
古希腊人 以幾何圖形 (如矩形 )表示乘法,体现“乘积即面积”的思想。欧几里得 更是在《几何原本 》中用几何 方法证明乘法分配律 。
孙子筹算乘法
中国古代 拥有史上最早、最详细的十进制位值制 乘法规则,其首见于南北朝时期的孙子算经 。孙子乘法 的核心,是通过纵横排列的算筹 模拟位值 运算,如计算
49
×
36
{\displaystyle 49\times 36}
时,先以算筹摆出
49
{\displaystyle 49}
和
36
{\displaystyle 36}
,再按“九九表 ”逐位相乘并累加,终得
1764
{\displaystyle 1764}
。这种算法在9世纪传至中东 ,13世纪又译成拉丁文 而流行于欧洲 。至于九九乘法表,则在战国时期 已成熟应用[ 8] ,其采用“小九九”形式,从“九九八十一”到“一一如一”,比古埃及的累加法效率提升数十倍。
阿拉伯穆斯林 于9世纪引入印度數字 和位值制 ,结合阿拉伯语 符号形成计算体系,推动乘法运算标准化。而数学家花拉子米 在接纳中国的孙子乘法後,在《代数学 》中将乘法与方程系统化结合,提出“还原与对消”法,将乘法纳入代数运算框架,影响欧洲数学发展。
印度类似“铺地锦”的图形化乘法
納皮爾的骨頭
印度古代 的乘法运算亦有发展。7世纪,数学家婆羅摩笈多 提出“交叉相乘法”,即
(
a
+
b
)
(
c
+
d
)
=
a
c
+
a
d
+
b
c
+
b
d
{\displaystyle (a+b)(c+d)=ac+ad+bc+bd}
,简化多位数乘法步骤。例如计算
123
×
456
{\displaystyle {123}\times {456}}
时,通过分项相乘再求和,减少重复计算。12世纪,印度文献中出现类似中国古代“铺地锦 ”的图形化乘法,通过网格线段交叉点计数得出结果,后经阿拉伯传入欧洲。“納皮爾的骨頭 ”便是借鉴“铺地锦”的灵感产生的。
现代基于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 的乘法,最早同样由婆罗摩笈多系统阐述。他在7世纪著作《婆罗摩修正体系》中完整定义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规则,其乘法体系包含多种算法,现代竖式乘法即源于此。此算法通过花拉子米的著作《印度数字算术》于9世纪初传入阿拉伯世界,其《代数学》系统整合了印度数字与运算规则。13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 在《计算之书》中推广此法,最终使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取代罗马数字 成为欧洲主流。[ 9]
由于历史影响,華人 小學生 现在仍背誦九九乘法表 來學習乘法。
关于電腦 的特別算法,以及其它现代运算法,详見乘法算法 。
除了加法,在有限范围内,乘法也可以用手指 完成。为此,两个因數 需处于同一十位半区,也就是说,两者要么均以
1
{\displaystyle 1}
至
5
{\displaystyle 5}
结尾,要么均以
6
{\displaystyle 6}
至
0
{\displaystyle 0}
结尾。
对于因数以
1
{\displaystyle 1}
至
5
{\displaystyle 5}
结尾的情况:
首先为手指编号:从小指 开始,依次标记为
10
⋅
(
d
−
1
)
+
1
{\displaystyle 10\cdot {(d-1)}+1}
至拇指为
10
⋅
(
d
−
1
)
+
5
{\displaystyle 10\cdot {(d-1)}+5}
(其中
d
{\displaystyle d}
表示对应数的十位,如第二位为
1
{\displaystyle 1}
时,对应
11
{\displaystyle 11}
至
15
{\displaystyle 15}
);
对齐两个因数的手指後,数出下方手指总数(包括对齐的手指),将其乘以
d
⋅
10
{\displaystyle d\cdot 10}
;
计算左右手下方手指(不包含对齐的手指)的乘积;
最后,加上常数项
d
2
⋅
100
{\displaystyle {d^{2}}\cdot 100}
,结果即为所求。
对于因数以
6
{\displaystyle 6}
至
0
{\displaystyle 0}
结尾的情况:
类似地,从小指开始,依次标记为
10
⋅
(
d
−
1
)
+
6
{\displaystyle 10\cdot {(d-1)}+6}
至拇指为
10
⋅
d
{\displaystyle 10\cdot d}
(其中
d
{\displaystyle d}
表示对应数的十位,如第二位为
1
{\displaystyle 1}
时,对应
16
{\displaystyle 16}
至
20
{\displaystyle 20}
);
对齐两个因数的手指后,数出下方手指总数(包括对齐的手指),将其乘以
d
⋅
10
{\displaystyle d\cdot 10}
(同上);
计算左右手上方手指(不包含对齐的手指)的乘积(同上);
最后,加上常数项
d
⋅
(
d
−
1
)
⋅
100
{\displaystyle d\cdot {(d-1)}\cdot 100}
,结果即为所求。
以
7
×
8
{\displaystyle 7\times 8}
为例:
7
{\displaystyle 7}
和
8
{\displaystyle 8}
均以
6
{\displaystyle 6}
至
0
{\displaystyle 0}
结尾,而
d
=
1
{\displaystyle d=1}
。对齐手指后,下方手指有
5
{\displaystyle 5}
根,乘以
1
×
10
=
10
{\displaystyle 1\times 10=10}
得
50
{\displaystyle 50}
;上方手指分别为
3
{\displaystyle 3}
根和
2
{\displaystyle 2}
根,积为
3
×
2
=
6
{\displaystyle 3\times 2=6}
;加法常数项
(
1
−
1
)
⋅
1
⋅
100
=
0
{\displaystyle {(1-1)}\cdot 1\cdot 100=0}
,总和为
50
+
6
+
0
=
56
{\displaystyle 50+6+0=56}
。
再如
24
×
22
{\displaystyle 24\times 22}
:
24
{\displaystyle 24}
和
22
{\displaystyle 22}
均以
1
{\displaystyle 1}
至
5
{\displaystyle 5}
结尾,而
d
=
2
{\displaystyle d=2}
。对齐手指后,下方手指有
6
{\displaystyle 6}
根,乘以
2
×
10
=
20
{\displaystyle 2\times 10=20}
得到
120
{\displaystyle 120}
;下方手指分别为
4
{\displaystyle 4}
根和
2
{\displaystyle 2}
根,积为
4
×
2
=
8
{\displaystyle 4\times 2=8}
;加法常数项
2
2
⋅
100
=
400
{\displaystyle {2^{2}}\cdot 100=400}
,总和为
120
+
8
+
400
=
528
{\displaystyle 120+8+400=528}
。
此方法尤其适用于快速心算 平方数 。对于不同十位或十位半区的因数,可通过分解为和的形式(如
(
a
+
x
)
⋅
(
a
+
y
)
{\displaystyle {(a+x)}\cdot {(a+y)}}
)应用该技巧。其数学原理基于多项式展开:
(
a
+
x
)
⋅
(
a
+
y
)
=
a
2
+
(
x
+
y
)
⋅
a
+
x
⋅
y
{\displaystyle (a+x)\cdot (a+y)=a^{2}+(x+y)\cdot a+x\cdot y}
图1 利用相交弦定理 算乘法
如图1所示,过点
O
{\displaystyle O}
作一直线,分别在
O
{\displaystyle O}
点两侧截取长度为
a
{\displaystyle a}
和
b
{\displaystyle b}
的线段,得点
A
{\displaystyle A}
和
B
{\displaystyle B}
。再从
O
{\displaystyle O}
出发,沿另一方向作射线,截取单位长度
1
{\displaystyle 1}
,得点
E
{\displaystyle E}
。过
A
{\displaystyle A}
、
B
{\displaystyle B}
、
E
{\displaystyle E}
三点作外接圓 ,该圆与第二条射线的交点
C
{\displaystyle C}
满足相交弦定理 :
a
⋅
b
=
O
A
¯
⋅
O
B
¯
=
O
E
¯
⏟
=
1
⋅
O
C
¯
{\displaystyle a\cdot b={\overline {OA}}\cdot {\overline {OB}}=\underbrace {\overline {OE}} _{=1}\cdot \,{\overline {OC}}}
O
E
¯
=
1
⟹
O
C
¯
=
a
⋅
b
{\displaystyle {\overline {OE}}=1\Longrightarrow {\overline {OC}}=a\cdot b}
此法通过构造三角形外接圆,将乘法转化为几何长度的投影 关系。
图2 利用割线定理 算乘法
如图2所示,设圆外一点
O
{\displaystyle O}
,沿同一方向截取长度为
a
{\displaystyle a}
和
b
{\displaystyle b}
的线段,得点
A
{\displaystyle A}
和
B
{\displaystyle B}
。过
O
{\displaystyle O}
作与
B
O
{\displaystyle BO}
成任意角
α
{\displaystyle \alpha }
的射线,在该射线上截取单位长度
1
{\displaystyle 1}
,得点
C
{\displaystyle C}
。作
A
B
{\displaystyle AB}
和
A
C
{\displaystyle AC}
的垂直平分線 以确定圆心,过
A
{\displaystyle A}
、
B
{\displaystyle B}
、
C
{\displaystyle C}
三点作外接圆,该圆与射线交于点
D
{\displaystyle D}
。根据割线定理 :
a
⋅
b
=
O
A
¯
⋅
O
B
¯
=
O
C
¯
⋅
O
D
¯
{\displaystyle a\cdot b={\overline {OA}}\cdot {\overline {OB}}={\overline {OC}}\cdot \,{\overline {OD}}}
通过调整射线角度
α
{\displaystyle \alpha }
,可利用相似三角形关系将乘积转化为圆外一点到交点的距离。
图3 利用相似三角形 算乘法
如图3所示,在射线
A
{\displaystyle A}
上截取单位长度
1
{\displaystyle 1}
和长度
b
{\displaystyle b}
,得点
E
{\displaystyle E}
和
B
{\displaystyle B}
,从
E
{\displaystyle E}
出发,沿另一方向截取长度
a
{\displaystyle a}
,得点
C
{\displaystyle C}
。过
C
{\displaystyle C}
作与
A
B
{\displaystyle AB}
平行的直线,与过
A
{\displaystyle A}
的射线交于点
D
{\displaystyle D}
。由相似三角形关系可得:
A
B
¯
A
C
¯
=
B
D
¯
B
C
¯
⟹
B
D
¯
=
a
⋅
b
{\displaystyle {\dfrac {\overline {AB}}{\overline {AC}}}={\dfrac {\overline {BD}}{\overline {BC}}}\Longrightarrow {\overline {BD}}=a\cdot b}
此法通过构造平行线与相似三角形 ,将乘法运算转化为几何比例问题。
^ Devlin, Keith . What Exactly is Multiplication? . Mathem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 . January 2011 [May 14, 201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May 27, 2017). With multiplication you have a multiplicand (written second) multiplied by a multiplier (written first)
^ Devlin, Keith. What exactly is multiplication? . profkeithdevlin.org. January 2011 [12 December 2024] . (原始内容 存档于12 December 2024).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mpb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Klose, Orval. The Number Systems and Operations of Arithmetic . Pergamon Press. 1966: 39. ISBN 978-1-4831-3709-4 .
^ Humez, Alexander; Humez, Nicholas. On the Dot: The Speck That Changed the Worl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 October 2008: 103. ISBN 978-0-19-971718-7 .
^ Pletser, Vladimir. Does the Ishango Bone Indicate Knowledge of the Base 12? An Interpretation of a Prehistoric Discovery, the First Mathematical Tool of Humankind. 2012-04-04. arXiv:1204.1019 [math.HO ].
^ Peasant Multiplication . cut-the-knot.org. [2021-12-29 ] .
^ Qiu, Jane . Ancient times table hidden in Chinese bamboo strips . Nature. 7 January 2014 [22 January 2014] . S2CID 130132289 . doi:10.1038/nature.2014.1448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2 January 2014).
^ Bernhard, Adrienne. How modern mathematics emerged from a lost Islamic library . bbc.com. [2022-04-22 ] (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