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题
歡迎打开時間之門!

从左上角顺时针开始:沙漠中的英联邦军队;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国平民;冬季攻势中的苏军;载人的日本飞机准备起飞;在柏林作战的苏军;一艘受到攻击的德国潜艇。
从左上角顺时针开始:沙漠中的英联邦军队;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国平民;冬季攻势中的苏军;载人的日本飞机准备起飞;在柏林作战的苏军;一艘受到攻击的德国潜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至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過規模最龐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廣泛的全球性戰爭,交戰雙方分別是以中國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等國組成的同盟國,以及由德國日本義大利軍國主義國家所組成的軸心國集團,在戰爭進展到最為激烈時全世界有近6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其中。這次戰爭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整整有超過1億多名軍事人員被動員並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並且估計有19億以上的人口因而被捲入戰爭之中。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部總計造成將近5,000萬至7,200萬人因而死亡,佔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千萬)3.18%左右的比例,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此外根據估計在戰爭期間導致近13,850億美元的錢財損失,並且造成大量房屋、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樑則受到程度不一的破壞。

儘管在戰爭爆發前由於主張軍國主義之軸心國集團的舉動各地便爆發不少軍事衝突,這包括衣索比亞與義大利爆發的殖民地戰爭、以及中國與日本展開的軍事衝突等,但絕大多數學者仍然以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導致歐洲戰場爆發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戰火立刻遍及到歐洲、亞洲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五大洲,同時交戰雙方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最後一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宣告結束,由同盟國集團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戰爭結束後蘇聯美國分別發展成為超級大國,進而造成之後長達45年的冷戰,而為了避免之後爆發這類大規模軍事衝突使得世界各國一同成立了聯合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自決風氣也促使亞洲與非洲展開許多非殖民化運動,但另一方面歐洲則開始追求各國之間的緊密合作

特色條目

軸心國在澳洲水域的軍事活動
軸心國在澳洲水域的軍事活動

軸心國在澳洲水域的軍事活動是指尽管澳大利亚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各个主战场都很遥远,但轴心国在澳大利亚水域的军事活动仍然很频繁。在1940年1945年之间,纳粹德国日本帝国共有54艘海军舰艇及潜艇在澳大利亚水域袭击过盟军的船只、港口及其它设施。轴心国在此进行的最有名的袭击是1941年11月德国巡洋舰击沉悉尼号轻巡洋舰、1941年2月日本海军战机对达尔文的轰炸、及1942年5月日本袖珍潜艇对悉尼港的攻击。1941年上半年,轴心国在澳大利亚水域的军事活动达到了顶峰,澳大利亚海岸周围已有日本潜艇在巡逻,而澳大利亚北部的几个城市也遭到了日本海军航空兵的攻击。

軍事衝突

突出部之役
突出部之役

突出部之役納粹德國1944年12月16日西部戰線發起的作戰。此次作戰包含許多支援的次作戰,如地板作戰狮鹫行动等,這些作戰的計畫目標是撕裂英美盟軍戰線、佔領安特衛普並包圍和消滅盟軍四個軍,迫使盟軍在有利軸心國的條件下和談。阿登戰役是在幾乎完全無線電靜默的極度秘密情況下計畫完成,即使是「Ultra」也未顯示任何跡象。更糟的是盟軍的過份自信、忙於自己的進攻計畫、差勁的空中偵察和相對缺乏戰鬥經驗的美國第1軍團提升了突擊的效果。盟軍的情報部門完全未能察覺即將來臨的攻擊,而這意料之外的攻擊是發生在盟軍的強大空軍不能起飛的陰天,由德軍向盟軍防線薄弱部份發起進攻。


英苏入侵伊朗
英苏入侵伊朗

英苏入侵伊朗1941年8月25日至9月17日英国苏联为了确保对伊朗的油田和援苏物资通道安全,联合出兵干涉伊朗的军事行动。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伊朗随即宣布中立。1941年7月18日和8月16日,英苏两国两次联合照会伊朗政府,要求驱逐在伊朗工作的德国人。伊朗政府均未明确表示同意。8月25日凌晨,苏军从伊朗北部入侵伊朗,英军则在伊朗南部登陆。在北方战线,苏军的三支部队分别从阿塞拜疆南部纳希契万地区、里海南岸、沙赫港入侵伊朗。在南方战线,英军占领了沙普赫尔港、阿巴丹港,并从卡仑河、伊拉克的哈纳根入侵伊朗。9月16日,英苏军队压向德黑兰,伊朗国民议会被迫宣布伊朗国王礼萨汗逊位。次日,英国和苏联军队开入德黑兰,伊朗全国的抵抗行动停止。入侵的结果是礼萨国王退位,纳粹德国在伊朗境内的势力被全部肃清或者被捕,其中一半人被苏联肅清並流放到西伯利亚;另外一半人则被英国人流放到澳大利亚

武器裝備

四號戰車
四號戰車

四號戰車納粹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的一款中型坦克。它原本設計目的是支援步兵,並與專門執行反戰車任務的三號坦克協同作戰。在三號坦克的整體性能逐漸不敷二次大戰中期裝甲戰鬥需要時,四號坦克因所使用的技術較為成熟而比三號坦克有更大的改良空間,因此被改造成主力戰車供給裝甲師使用。此時的四號坦克的質素比盟軍大部分坦克更佳,甚至被盟軍的士兵稱為四號特殊型。四號坦克較大的改良空間亦使其經常被改造,成為用途最廣泛的坦克,既有改造為突擊砲驅逐戰車,也有改造為彈藥運送車、架橋坦克等。從投产至二戰結束,德國共製造了逾8,800輛四號坦克或其改造型。四號坦克參加了幾乎所有戰役,而且表現出相當的可靠性,沒有像豹式坦克初期型號有大量的技術問題,被德軍裝甲兵暱稱為「軍馬」。

海上軍艦

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
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

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六號艦。她的命名是为了紀念美國獨立戰爭中民兵攻佔提康德羅加堡。提康德羅加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1944年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提康德羅加號退役停放,在韓戰時期進行SCB-27C現代化改建,但改建完成後韓戰已經停火。稍後提康德羅加號再進行SCB-125改建,并轉到太平洋艦隊服役。北部灣事件發生後,提康德羅加號與星座號率先派飛機空襲越南,為美軍全面介入越戰拉開序幕。接著提康德羅加號在越戰執行攻擊任務,直到1969年重編為反潛航母為止。退役前夕,提康德羅加號參與最後兩次太陽神計畫,回收了太陽神16號太陽神17號的指揮艙,最后在1973年退役除籍。

航空武器

B-17轟炸機
B-17轟炸機

B-17轟炸機美國波音美國陸軍航空軍制造的四引擎重型轟炸機。美軍在1930年代提出200架轟炸機的生產合約,當時參與競爭還有道格拉斯格倫·L·馬丁,最終波音設計的機型勝出,甚至比陸軍航空軍原先要求的規格更好。B-17的原型機在一次時墜毀令合約取消,但陸軍航空軍對波音的B-17設計印象深刻並訂購了13架,其後陸軍航空軍恢復全面量產,包括衍生型B-17A至B-17G。它是一種多用途的飛機,除了在美國陸軍航空軍中作為轟炸機服役及在皇家空軍中作炸彈運輸機外,其他國家亦有採用。在二次世界大戰之中,B-17是美國陸軍航空軍對德國工業和軍事目標進行日間戰略轟炸的主力機種。戰後因為結構堅固,有不少被使用為森林消防機,直到1980年代美國還有一批B-17消防機在使用。

二戰拾遗

二戰历史上的今天

同盟國傳記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是一位美國海軍將領,最高軍階為五星上將。尼米茲早期以研究潛艇為主,而後成為美軍中柴油引擎技術的專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尼米茲擔任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等職務,主導對日作戰。戰後,尼米茲擔任海軍作戰部長,一直至1947年退役為止。尼米茲於1966年逝世,是美國最後一名逝世的海軍五星上將。美國海軍為紀念尼米茲,而將其去世之後所建造的第一艘、也是當時最新銳的航空母艦尼米茲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以他為名,也就是日後的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此外,夏威夷檀香山有以他為名的尼米茲高速公路

軸心國傳記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奧地利德國政治人物納粹黨黨魁1933年被任命為德国总理1934年至1945年為德國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他兼任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1919年,希特勒因軍隊任務而認識納粹黨,並在之後不久加入,1921年成為納粹黨黨魁。1923年因啤酒館政變被捕入獄之後,他以泛德意志民族主義反猶主義反資本主義反共主義等宣傳手段得到支持。1933年成為德國總理之後,快速將德國變為一黨專政。希特勒極欲建立納粹,以霸權於歐洲。為達到目的,他以外交政策来主張德國人的生存空間及德國的重新武裝。1939年德國入侵波蘭,这次入侵導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在之後的三年裡,德國及其他軸心國佔領了大部份的歐洲、北非、東亞及太平洋諸島嶼。然而1942年之後,盟軍開始反攻,德軍漸居劣勢。至1945年,盟軍已反攻解放遭德軍佔領的大部分地區。1945年4月,蘇聯紅軍逼近柏林之時,希特勒與其女友愛娃·勃勞恩結婚並在30日自殺。

二戰分類

其他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