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夏商周
中國歷史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石器
時代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古國時代
前39世紀

前19世紀
新石器時代 [註]
原史
時代
銅石並用時代
前21世紀—前17世纪

前17世紀—前11世紀

前11世紀

前256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
共和 前841—前828(明確紀年之始)
东周
前770—前256
春秋 前770—前5世紀
戰國 前5世紀—前221

前221—前207

前202

220
西楚 前206—前202
西漢 前202—9
9—23
更始政權 23—25
东漢 25—220
三國 曹魏
220—266
蜀漢
221—263
孫吳
222—280

266

420
西晉 266—316
東晉
317—420
五胡十六國
304—439



420

589
劉宋
420—479
北魏
386—535
南齊
479—502
南梁
502—557
西魏
535—557
東魏
534—550
南陳
557—589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581—619
618—907
武周 690—705


907

960
後梁
907—923
十國
907—979

杨吳-南唐
  吳越
前蜀 後蜀
南平 馬楚
南漢 北汉

契丹
916—1125

西遼
1124—1218
後唐
923—937
後晉
936—947
後漢
947—951
後周
951—960

960

1279
北宋
960—1127
 
西夏
1038—1227
南宋
1127—1279

1115—1234
蒙古帝國 1206—1368
1260或1271—1368
北元 1368—1388
1368—1644
南明 1644—1662
後金 1616—1636
1636或1644—1912
中華民國
大陆时期 1912—194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至今
中華民國
臺灣時期 1949至今
中國歷史年表

三代[註 1]三个朝代的合称,又稱夏商周[1]

“三代”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時期的《論語·衛靈公第十五》:“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该词一直到战国时期,都是指夏、商、西周[2]:37[3]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并一直沿用下去[2]:37。在周朝初期还有统称夏商为“二代”之說。亦有稱呼虞夏商周爲「四代」之說。和另外一個詞彙“先秦”不同的地方在於“三代”不包括更早的上古時代,而先秦亦有指秦始皇焚書之前的一段時間,或更狹義專指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

儒家与三代

[编辑]

中國儒家喜歡稱美三代。特別是孔子最喜歡稱美西周,此在《論語》常有記載,「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4]。「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照孔子的說法,「三代」以前是盛世;他在《禮運》又強調:「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而如今(春秋時代)則是「禮崩樂壞」,「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

南宋理學家朱熹繼承儒家思想,認為三代統治者「致誠心以順天理,而天下自服,王者之道也。」[5]朱熹比喻三代帝王為「」,認為「漢祖唐宗用心行事之合理者,鐵中之金也。」[6]儒家此種「三代上有聖人,三代下無聖人」的概念,幾乎貫穿之後中國二千多年,朱熹分割歷史為「三代以上」與「三代以下」兩大截,「三代專以天理行,漢唐專以人慾行。」李宗吾質疑儒家史學:「世間頂怪的東西,要算聖人,三代以上,產生最多,層見疊出,同時可以產生許多聖人。三代以下,就絕了種,並莫產出一個……三代上有聖人,三代下無聖人,這是古今最大怪事。」

三代的禮制基本相同,僅僅在儀式細節上有差別,又如周代的明堂制,是起源於夏代的世室[7]

參考

[编辑]
  • 莊子/駢拇: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注釋

[编辑]
  1. ^ 現在包括西周東周,但東周時特指西周。
  1. ^ 夏商周斷代工程
  2. ^ 2.0 2.1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1. ISBN 7-5622-2277-0. 
  3. ^ s:荀子/王制篇》:“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
  4. ^ s:論語/為政第二
  5. ^ 四書或問·孟子或問》卷1
  6. ^ 《朱文公文集》卷36
  7. ^ 李學勤主編:《夏史與夏代文明》

参考文献

[编辑]
  • 叶行昆:〈论“礼坏乐崩”与制度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