匚部
外观
| 匚 | ||
|---|---|---|
| ||
| 匚(U+531A) 「方形容器」 | ||
| 汉语拼音: | fāng | |
| 注音符號: | ㄈㄤ | |
| 威妥瑪拼音: | fang1 | |
| 耶魯粵語拼音: | fong1 | |
| 粵語拼音方案: | fong1 | |
| 台語白話字: | hong | |
| 日语讀音: | ほう, はこ hō, hako | |
| 日語別名: | 匚構 hakogamae | |
| 諺文: | 상자 sanja | |
| 朝鲜语汉字词: | 방 bang | |
| 筆順動畫 | ||
匚部為漢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計二畫,是康熙字典214個部首中的第22個(二畫的中為第16個)。匚部構字時通常形成上左下半包圍結構。一字帶「匚」且無其他部首時歸為匚部。
中華民國教育部推薦的國字標準字體中,匚部與匸部不同。「匚」大篆作「𠥓」。傳統漢字正楷中,「匚」的橫不向左出頭,第二筆起筆處與橫的起筆處相接,且第二筆多為豎折,呈方角;「匸」的橫筆向左方出頭,而第二筆多為豎曲,呈弧角。
中國大陸的中文簡化字中,原從「匸」的字皆改從「匚」,原匸部合併至匚部,且匚部下没有保留附形部首;這一改變也適用於大陸國標的傳統字。日本新字体亦將從「匸」的字改從「匚」,JIS X 0208字符集、主流印刷字體和多數字詞典均不區分兩者,JIS漢字中的舊字體亦不區分兩個部首,一些日語詞典將兩個部首都列出,並標明「合併」。
部首單字解釋
[编辑]方形的容器。見《說文》。
字形
[编辑]-
甲骨文
-
金文
-
大篆
-
小篆
名稱
[编辑]- 漢語:匚部(拼音:fāngbù,注音:ㄈㄤ ㄅㄨˋ)、左方框
- 日語:匚部(ほうぶ)、匚構(はこがまえ)
- 朝鲜語:터진입구몸부
- 英語:Radical Right open box
字例
[编辑]| 部首外筆畫 | 字例
|
|---|---|
| 0 | 匚 |
| 3 | 匛匜匝匞 |
| 4 | 匟匠匡匢 |
| 5 | 㔯㔰匣匤匥 |
| 7 | 匧匨匩𠥈 |
| 8 | 龨匪匫 |
| 9 | 匬匭㔱 |
| 10 | 𠥔𠥓 |
| 11 | 匯㔲㔳㔴 |
| 12 | 㔵匰匱匲 |
| 13 | 匳 |
| 14 | 匴 |
| 15 | 匵 |
| 16 | 𠥤 |
| 17 | 匶 𠥧 |
| 18 | 匷 𠥨 𠥩 𪟲 |
| 20 | 𠥪 |
| 24 | 㔶 𠥫 |
| 28 | 𠥬
|
| 这是一篇部首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